旅游|古渠踏上新生路——广西灵渠加强保护利用重焕光彩

2022-04-07 14:01   来源: 互联网    阅读次数:217

灵渠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,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。人们把都江堰、郑国渠和灵渠并称“秦代三大水利工程”。

1月1日,《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》正式实施,标志着灵渠保护、开发、提升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。2月16日,桂林市委、市政府召开灵渠保护提升工作专题会,灵渠的保护、提升和开发利用进入高位推进的阶段。

视频拍摄:赵海军

两千余年风骨柔情

“江到兴安水最清,青山簇簇水中生。分明看见青山顶,船在青山顶上行。”清代诗人袁枚的《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》,把兴安灵渠如诗如画的山光水色刻画得淋漓尽致。

秦并六国后,为开拓岭南,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发兵50万大举进攻岭南的百越之地。因山路崎岖、粮草不济而久攻不下。公元前219年,秦始皇命令史禄凿灵渠以通粮道。公元前214年,灵渠凿成,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。建成后的渠道以灵巧著称,因而得名。

通过灵渠,秦代由中原往岭南大量移民,加快了民族的融合和岭南的开发,桂林也因此成为“南连海域,北达中原”的岭南重镇。

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,成为连贯湘桂的人工运河,在最合理的地方以最便捷的方式,用最经济的成本连接长江和珠江南北两大水系,改变了中国自然水系的格局。在秦一统岭南地区后,灵渠发挥了推动区域间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等融合的作用。

“灵渠胜似银河水,流入人间灌稻粱。”唐宋以来,人口的激增带来了农业的持续繁荣,灵渠周边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区,灵渠的灌溉作用越来越大。直至今天,灵渠依然清流不息,为万亩良田灌溉供水。

2006年,灵渠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。2018年,灵渠成功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2021年,灵渠被列入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。

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谢日万表示,灵渠的水利工程建筑,创造了古代多个世界之最,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,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水利工程案例。

QQ截图20220407140150.png


责任编辑:互联网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中华旅游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
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,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